紅外測油儀作為水質監測中油類污染物定量的核心設備,基于朗伯-比爾定律實現水中石油類、動植物油等組分的精準檢測。其操作規范性與維修及時性直接決定檢測數據的可靠性,對環保監測中的污染源追溯、污水處理效果評估至關重要。為確保設備長期穩定運行,以下從標準操作流程、日常維護要點、常見故障處理及定期校準四方面,構建全流程技術保障體系。
標準化操作流程是獲取精準數據的基礎,需嚴格遵循“開機準備—樣品處理—參數設置—檢測分析—關機整理”的邏輯順序。開機準備階段,需提前30分鐘啟動設備預熱,確保光學系統與電子元件達到穩定工作狀態;同時檢查載氣壓力是否在0.3-0.5MPa范圍內,若壓力不足需及時更換載氣鋼瓶。樣品處理環節需按照HJ 637-2018標準進行萃取、脫水與過濾,去除樣品中的水分與懸浮顆粒,避免污染檢測光路,影響測量精度。
參數設置與檢測分析需精準適配樣品特性。進入操作界面后,根據樣品類型選擇對應的檢測模式(如石油類、總油),設定萃取劑種類、樣品體積等參數;空白校準是關鍵步驟,需用純萃取劑作為空白樣進行基線校準,確保消除溶劑本身的光譜干擾。檢測時將處理后的樣品注入進樣管,啟動自動進樣程序,設備會自動完成光譜掃描與數據計算,檢測過程中需保持實驗室環境安靜,避免振動與強光直射影響光學系統穩定性。關機前需用純萃取劑沖洗進樣管路3-5次,清除殘留油污,隨后關閉載氣與設備電源,做好使用記錄。
日常維護聚焦設備核心部件的防護與清潔,延長設備使用壽命。光學系統維護需定期清潔紅外光源、單色器與檢測器,用專用鏡頭紙蘸取無水乙醇輕輕擦拭光學鏡片,嚴禁用硬物刮擦;每月檢查一次光路密封性,若發現載氣泄漏需及時更換密封墊圈。進樣系統維護需每周拆解進樣針與管路,用超聲波清洗器進行清潔,去除內壁附著的油污;更換萃取劑種類時,需沖洗管路,避免不同溶劑混合產生沉淀。電子系統維護需保持設備通風口通暢,每月清理一次散熱孔灰塵,防止散熱不良導致電路故障。
常見故障處理需建立“癥狀—排查—解決”的標準化機制。若出現基線漂移過大,需依次檢查載氣純度(應≥99.99%)、光學元件清潔度及實驗室溫度穩定性,必要時重新進行空白校準;若檢測結果重復性差,需排查進樣針是否堵塞、萃取劑是否變質,同時檢查樣品前處理過程是否規范。當設備出現無響應或報錯時,先重啟設備排查軟件故障,若問題持續需檢查電源線、數據線連接是否牢固,內部電路故障需立即聯系專業維修人員,嚴禁自行拆解。
定期校準是保障檢測精度的核心環節,需嚴格遵循計量規范。校準周期通常為每6個月一次,若設備維修或更換核心部件后需立即校準。校準需采用國家認可的油標準物質,配制5個不同濃度的標準系列,完成線性校準與精度驗證,確保相關系數R²≥0.999,相對標準偏差≤5%。校準過程需詳細記錄標準物質濃度、測量值、校準日期等信息,校準數據需納入設備檔案,作為檢測數據溯源的重要依據。
紅外測油儀的操作與維修工作需貫穿設備使用全流程,通過標準化操作減少人為誤差,以精細化維護預防故障發生,用定期校準保障數據精準。這一體系不僅能提升設備運行穩定性,更能為環保監測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,助力油類污染管控工作的精準開展,為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技術保障。